這些主旋律戲劇為何“出圈”?
作者:阿之
近兩年的劇場里,主旋律戲劇精品頻頻“出圈”,已經(jīng)成為一股潮流,例如舞劇有《永不消逝的電波》《努力餐》,話劇有《浪潮》《前哨》《輔德里》,眼界若放得更寬廣一些,上海還有沉浸式戲劇《秘密》。在“沉浸式”風靡的背景下,各種實景劇本殺、密室逃脫也紛紛選擇了“抗戰(zhàn)”或“革命”題材。
在這批作品里,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是無法避而不談的,其神奇之處,在于遠觀可看景,近看可察微。盡管是傳統(tǒng)的“鏡框式”舞臺演出,觀眾與舞臺有一段距離,但其考究的細節(jié),卻令很多浸沒式戲劇都難以望其項背——移動景片上的上海石庫門房子是灰蒙蒙的,并非清晰可見,這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弄堂場景一致;李俠在大雨滂沱中與同盟交換情報,景片上打下來的雨點,卻是一道道密電。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有許多創(chuàng)舉,寫實與寫意相得益彰,其模仿電影蒙太奇的舞臺手法和多線并行的敘事策略,很快被近期的其它主旋律作品如《努力餐》《浪潮》借鑒。坊間將《努力餐》戲稱為“四川版電波”,因為兩者的故事情節(jié)實在有太多異曲同工之處——主人公都是一對從事地下情報工作的夫妻、都以商業(yè)場所作為交換情報的據(jù)點(《努力餐》里的“努力餐館”,相當于《永不消逝的電波》里的旗袍店)、都以報紙作為傳遞信息的核心媒介,就連《努力餐》里的地下黨員“亮嗓子”被敵方多輛自行車圍剿并“埋葬”的那場戲,都可以看作是《永不消逝的電波》里小裁縫英勇就義場面的升級版。
除了對場景的精雕細琢和對沉浸感體驗的打造,對“在地性”的追求,也是這一批主旋律作品“出圈”的重要緣由?!队啦幌诺碾姴ā防锍錆M上海風情的旗袍舞和蒲扇舞,《努力餐》里川菜和川劇的元素,都為這些虛實相生的故事增加了可信度。在對地方特色的打造上,一些浸沒式戲劇,則擁有天然的優(yōu)勢。坐落于上海四行倉庫的沉浸式戲劇《秘密》,其誕生頗有些“時勢造英雄”的意味,一方面電影《八佰》把四行倉庫變成愛國主義在上海的地標性建筑,另一方面在經(jīng)典之作《不眠之夜》的引領(lǐng)下,各類沉浸式戲劇如今百花齊放?!睹孛堋犯咏趲в袗蹏逃再|(zhì)的文旅項目,除了戲劇觀眾,還能吸引更多的普通市民與游客。
《秘密》借鑒了《不眠之夜》的敘事方法,貼合四行倉庫的場地特征,為之量身定制出原創(chuàng)劇本,觀眾則可以根據(jù)自身需求,自行選擇深度體驗或者以旁觀為主;和《不眠之夜》一樣,《秘密》也采用多線并行的敘事方式,觀眾可自行選擇跟隨哪位角色,并從他們的視角解讀故事,在同一場次也可選擇不同的角色進行跟隨。
有《不眠之夜》的珠玉在前,資深戲劇觀眾雖然未必會買《秘密》的賬,但近年浸沒式戲劇與文旅項目結(jié)合,出過不少典型案例,與之類似,《秘密》也具有強烈的在地性,將抗戰(zhàn)時期上海租界的時代背景和地域特點都融入故事中。
《秘密》的劇情,遠不如《不眠之夜》復雜,主干劇情只有兩條,分別由兩位主人公小刀和正道帶領(lǐng),小刀的時間線索是從過去到當下,正道則是從當下回到過去。大部分觀眾會選擇小刀的故事線,畢竟更方便代入劇情。觀眾跟隨小刀的視角體驗時代變遷,遺憾的是巨大的信息量和繁多的場景被壓縮進有限的演出時長,只能浮光掠影地瀏覽,缺乏深度的交互體驗,互動的部分只是淺嘗輒止。因此,《秘密》雖打著“沉浸式戲劇”的旗號,卻還差了點“沉浸”的意思。
若觀察《秘密》的觀眾群體,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年紀比一般沉浸式戲劇觀眾的平均年紀稍長,還有些則明顯是企事業(yè)單位組團來團建的,他們甚至已經(jīng)“二刷”或者“多刷”了。若要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用沉浸式體驗的方式,確實更通俗、生動、有效。因為《秘密》,四行倉庫成了上海新的旅游景點,來上海旅游的游客專門來打卡四行倉庫并順便體驗一場《秘密》,就像去天津的游客會去茶樓聽相聲,去成都的游客會去看川劇變臉一樣。
在當今的戲劇市場上,有人會用“后戲劇劇場”為文本的簡陋扯一塊遮羞布,有人會因為懶于思考而放棄劇場無限的可能,一味在舞臺上堆砌無效的光影。對比之下,這批“出圈”的主旋律作品,藝術(shù)水準或有高下之分,但誠意卻都相當感人,素材豐富的同時,也窮盡了創(chuàng)作方法的可能性——無論是舞臺的、影像的,還是文本的。(阿之)
版權(quán)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quán)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