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id="e6yuu"><td id="e6yuu"></td></center>
  • 
    
  • <menu id="e6yuu"></menu><ul id="e6yuu"></ul><rt id="e6yuu"><em id="e6yuu"></em></rt>
  • <rt id="e6yuu"><code id="e6yuu"></code></rt>
  • 中國西藏網(wǎng) > 即時新聞 > 文化

    吳天一院士的“光明情緣”

    發(fā)布時間:2022-03-21 11:27:00來源: 光明網(wǎng)-《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王斯敏 王琎 劉宇航

      “缺氧氣,不缺志氣;海拔高,目標更高!”3月3日晚,“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播出。寫給年度人物吳天一的頒獎詞,鏗鏘雄勁。

      缺氧氣,但不能缺志氣!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青海省心腦血管病專科醫(yī)院原研究員吳天一的人生信條,也是2021年11月15日光明日報《奮斗青春 無悔抉擇》欄目頭版頭條報道他的事跡時所用標題。

      一篇報道,展開了這位高原醫(yī)學開拓者的壯闊人生;一次采訪,挖掘出老人與這張報紙的一段佳話——

      “我對光明日報充滿感情。它鼓勵了我的高原醫(yī)學研究,也圓了我找到親人的夢。對我而言,這兩方面都是送來‘光明’的,也恰巧和我的兩次抉擇有關?!?/p>

      2021年9月23日下午,在空氣稀薄清朗的高原上,在簡樸素凈、掛滿患者所贈哈達的辦公室里,老人翻閱舊報,激動訴說;塵封已久的故事,汩汩流淌……

      溫暖科研路:“初心之作”發(fā)表,“堅定了最初的選擇”

      展開1980年10月6日的光明日報,第四版“科學副刊”左側,千字文《高原適應的強者》赫然在目。

      “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居住著藏族人民。在長期高原低氧的條件下,他們竟獲得了和運動員一樣的外貌和體格”“在一些高寒牧區(qū),百歲老人并不罕見”“藏族是世界上第一流的登山民族”……

      雖然意在科普,卻字字句句洋溢著高原陽光一般的情感,散發(fā)著對斯土斯民純樸熱烈的愛!

      1958年,21歲的塔吉克族青年吳天一剛走下抗美援朝戰(zhàn)場,便走上了青藏高原。面對人生的多種路向,這位中國醫(yī)科大學畢業(yè)生毅然選擇:醫(yī)治高原病,支援大西北。

      在苦寒邊地行醫(yī)、研究數(shù)年后,他率先發(fā)現(xiàn)并確定了多種高原疾病,并于1978年創(chuàng)建全國第一家高原醫(yī)學研究所。然而,研究越深,越不滿足。

      “到底有多少種高原???急性、慢性各有什么特征?診斷標準怎么定?”問號越積越多,他決定:深入高海拔居住區(qū),開展一場高原病大調查,哪怕曠日持久,哪怕千難萬險!

      1979年,調研隊出發(fā)了。一路騎馬顛簸,頂著零下三十多度嚴寒,餓了干吃糌粑,渴了喝口冷水,頭痛胸悶、失眠腹瀉,越是海拔高的地方越要去……

      次年,仍在路上的吳天一把調研的初步感受寫成文章,試著投給光明日報——“一份知識分子都熟悉、都信賴的報紙”。

      沒承想,文章很快發(fā)表了!

      “又驚喜又激動!我把它小心翼翼剪下來,貼在剪報集里留存至今。遇到苦累難事,不時拿出來看看。”吳天一說,這是自己真正步入高原醫(yī)學殿堂的“初心之作”,其發(fā)表,不啻“為默默科研的人送來光明,堅定了最初的選擇”。

      一份激勵化作無窮動力。大調研一做便是7年,覆蓋10萬人,對各種急慢性高原病進行了系統(tǒng)摸底,積累了上百萬份數(shù)據(jù)資料。

      科研大廈的地基就此打下,“藏族適應生理學”研究堅實起步。

      堅定愛國心:“做研究不為了祖國,哪里能叫事業(yè)!”

      就在吳天一心氣高漲、愈加忙碌之際,這張報紙又送來了另一份久盼的光明。

      “快,快來!你爸媽的電話,從美國打來的!”

      1981年12月30日,同事劈頭甩來的一句話,驚住了剛從唐古拉山牧區(qū)調研回來的吳天一。

      正在卸行李的手猛地停在半空,心里一片空白,繼而,涌起一股火燙燙的熱流。

      13歲時,剛上高二的吳天一執(zhí)意參軍,隨志愿軍入朝作戰(zhàn),自此同遠在美國的父母親人失去聯(lián)系,一晃便是30多年。

      多少次魂牽夢縈,也曾經(jīng)淚濕枕畔,而此刻,當顫抖的手拿起聽筒,當熟悉的聲音傳入耳鼓,他竟一時凝噎……

      電話那頭,父母和妹妹激動訴說,牽出了一段溫暖而奇妙的機緣——

      時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員的吳若蘭,間或翻看中文報刊。一天,翻到光明日報時,一個熟悉的名字點亮了目光——這,不是下落不明的哥哥嗎?

      父母得知,激動難抑。沒有地址,就寫信給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求助;信件被轉到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繼而批到文化部,幾番輾轉,終于聯(lián)系到了吳天一所在的青海高原心臟病研究所。

      “來美國吧,這里有家人,也有事業(yè)!”年邁的父母含淚呼喚,吳天一怎不動情!然而,當赴美探親,并在科羅拉多大學做了一段時間訪問學者后,他的心,定了。

      “學校留我做心肺血管研究所所長,我謝絕了,堅持回國。所有人都不理解:這里工資高、生活好、能一家團圓,也能施展抱負,為什么要放棄?”吳天一回憶著,眼神深邃,“可對我來說,做研究不為了祖國,哪里能叫事業(yè)!”

      他心里,橫亙著那片高原——“青藏高原才是我事業(yè)的根、生命的根!我早已和這里的人民、土地融為一體”……

      再一次抉擇,再一次奔赴高原!此后,成果接踵而來——

      提出慢性高山病量化診斷標準,被國際高山醫(yī)學協(xié)會命名為“青海標準”,作為國際標準統(tǒng)一應用;

      組織中日聯(lián)合阿尼瑪卿山醫(yī)學學術考察隊,建立5000米以上高山實驗室,取得了大量特高海拔人類生理資料;

      青藏鐵路建設期間,任科學首席顧問、高山病防治組專家組組長,創(chuàng)下14萬名筑路大軍勞作5年無一因高原病身亡的紀錄;

      玉樹地震后,主動請戰(zhàn),率高原病防治專家組趕赴災區(qū)救援,為震后3000多名重傷員及時運出災區(qū)立下汗馬功勞……

      苦痛,總與成就如影隨形。常年奔波于崇山峻嶺間,他遭遇過6次車禍,全身斷過14處骨頭、十幾厘米長的鋼板深嵌右腿中;雙眼嚴重白內障,心臟起搏器已經(jīng)裝了20年。

      眾多農牧民被他治愈,用“馬背上的好曼巴(醫(yī)生)”道出感激;學生們以跟隨他“吃苦”為榮,立志做他那樣永不退縮的“特種兵”。

      “七一勛章”“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是黨和祖國給予的至高榮譽,也是他自我砥礪、繼續(xù)前行的動力。

      “人生很短,能工作的時間更短,而要做的事情很多。”吳天一慨嘆,“兩次抉擇,我做出了一生中最正確的決定,我將為此奉獻余生!”

      對于光明日報——這張見證了他人生抉擇的報紙,吳天一同樣期待殷切。

      “我一直喜歡讀光明日報,它為我研究學習、了解時事、進行科普提供了很多啟發(fā),也是我提高寫作水平的良師益友?!辈稍L中,吳天一多次提到光明日報近期對青海的報道,并表示,希望這張報紙堅持初心,為老百姓提供更多精神養(yǎng)分。

      臨別之際,吳天一提起筆,用剛健有力的筆體寫下寄語:“光明之光,照耀青藏,高原人民,依賴的喉舌。”

      他抬起頭,鄭重地把寄語遞給記者,眼神中是清澈的期待,是燃燒的熱火……

      一張報紙,助他科研,幫他“尋親” 掃一掃觀看吳天一院士的光明緣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21日 01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99在线无码精品秘人口,久久精品一本视频,国产老熟女精品一区免费观看全集,99人在线免费视频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福利 亚洲精品无码AⅤ片青青在线观看
    <center id="e6yuu"><td id="e6yuu"></td></center>
  • 
    
  • <menu id="e6yuu"></menu><ul id="e6yuu"></ul><rt id="e6yuu"><em id="e6yuu"></em></rt>
  • <rt id="e6yuu"><code id="e6yuu"></cod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