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端午粽香 文脈悠長
光明網評論員: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感知時光、防病除瘟、祭奠屈原……端午節(jié)在歷史長河中一路采擷、糅合種種民俗,傳承至今。
它是中國文化中一個鮮明的符號。在這個符號中,有典籍中的端莊,也有五彩絲線、菖蒲艾條裝點的雅趣,但究其根本,它是維系中國人家國情的紐帶,更是傳承民族精神的載體。
端午有詩性。是“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的景致,是“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的民俗,是“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的競渡,還是“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的哀思……端午,糅合著詩性的表達,貫穿了綿長的中國文化傳統(tǒng),流淌在每個中國人的情思中。
端午有率性。云旗獵獵,鑼鼓頻催,縱槳飛舟,豪氣干云……船手奮力向前,鼓手用力擊鼓,岸邊熱情的觀眾為喜愛的隊伍吶喊助威。村社之間龍舟競渡,是互相聯(lián)系的方式,也是對共同體的認同,是節(jié)日的狂歡,更是社會生活的活力所在。沈從文筆下的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任何人家到了這天必可以吃魚吃肉”,汪曾祺筆下家鄉(xiāng)的端午,“絲絲纏成小粽子,里頭裝了香面,一個一個串起來,掛在帳鉤上”……種種美好的小情趣,就這樣年年復復鑲嵌進日常的生活里,流淌千年。
端午有知性。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不止于闔家團聚,更追求一種精神層面的修為與提升。端午女兒歸寧,行孝道,是家庭對禮制文化的遵從,踐行了忠孝、合和的家庭觀念;端午祭祀屈原,是今人對前人的緬懷和紀念,體現(xiàn)的是仁義、愛國的入世情懷;誦讀《離騷》等經典篇章,營造共同的文化情境,更是現(xiàn)代人對中華民族價值的認同。
今天,我們過端午。很多人家依舊像父輩祖輩一樣,洗米包粽,互贈香囊,在太陽升起前挑選艾草懸于門口。愉快地完成這些,不光是因為那一口軟糯濃香的粽子,也不光是香囊艾草的芬芳精致,更是因為我們對端午始終葆有深深的情感認同,傳承千載卻又歷久彌新。就像聞一多先生曾說的:“唯其端午節(jié)是一個古老的節(jié)日,和中國人同樣古老,足見它和中國人民的生活如何不可分離?!?/p>
(轉載請注明來源“光明網”,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