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戲劇作品致敬文學力作
近年來,陜西人民藝術劇院從優(yōu)秀文學作品中開掘、激活話劇藝術資源,先后將陳忠實的《白鹿原》、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和陳彥的《主角》3部獲得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搬上話劇舞臺,引發(fā)業(yè)界和大眾關注。
把優(yōu)秀文學作品搬上舞臺是中國話劇藝術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陜西有戲劇和文學結合的歷史傳統(tǒng),有豐厚的本土文學資源,有文學和戲劇相交迭的多重藝術市場,這是陜西人民藝術劇院能夠實現優(yōu)質文學內涵、優(yōu)質舞臺呈現和優(yōu)質藝術市場相結合并取得共贏的基礎。近10年來,陜西人民藝術劇院從各地邀請編劇、導演,鍥而不舍,精心打磨作品。編劇孟冰為話劇《白鹿原》的創(chuàng)作投入了整整10年,話劇《主角》的編劇曹路生用3年時間九易其稿。
演員濮存昕看完話劇《主角》后說:“陜西人民藝術劇院樹立了一個文學劇院的形象,從文學中汲取營養(yǎng),建立劇目?!蔽膶W品質是戲劇審美的重要構成。戲劇與文學在作品的主題深處匯流,這是兩種藝術樣式互融的基礎。而文學和戲劇表現形式、表現場域和欣賞對象的不同,又給再創(chuàng)作和再傳播拓展了廣闊的新天地。
話劇《主角》保留了原作的文學精神,也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舞臺呈現;既尊重原著,又追求不同樣式間跨越性的創(chuàng)新。尊重原著是抓住原著的基本精神,再現原作者和原作主要人物的人生態(tài)度和生命激情,使之與一個個演出現場實現鮮活的呼應。
該劇創(chuàng)作者將浸潤在小說中的悲憫情懷,轉化為全劇基調,緊緊抓住原作對憶秦娥命運的描寫,集中、突出地進行處理。全劇通過一連串在憶秦娥身上的戲劇沖突,凸顯人物的善良品質。開掘主人公性格命運中的戲劇性、哲理性,構成了這個戲的一大特色。“花環(huán)”與“荊冠”兩個對立的藝術象征符號在女主角身上交替轉換。主人公在這種轉換中活出了自己,映照出社會和人性中蘊含的溫暖。全劇最后,她的回鄉(xiāng)演出,可以視為一次“心靈歸家”。此前苦惱的堆積和年深日久的壓抑,轉化為命運的悲愴和前行的意志。勇往直前的奮斗,構成了憶秦娥的命運設定。
劇中人物在職業(yè)生活、命運跌宕和精神超越三層境界中開掘,使“主角”的審美意蘊得到深化。從而使一位演員的故事,成為生活中許多人共有的情感和故事,引發(fā)較為廣泛的審美共鳴。
悲劇將美好的事物撕碎了給人看,又讓生命在不斷的撕裂中彌合、升華、成熟,讓觀眾看到追求真善美的生命力量。全劇把一個浸潤著悲愴之情、悲劇之美的戲寫得如此有光亮;把一個闡釋“為而不爭”“成而不處”哲理的戲,寫得如此有熱度,不容易!
《主角》給我印象很深的是舞臺觀念的求新求變。它沒有采用傳統(tǒng)的場次隔斷。幾個關涉命運的大段落,按照主角的人生時序,以相關的傳統(tǒng)劇目命名,不但象征著憶秦娥的戲劇生涯,也用劇目暗示了憶秦娥命運的苦樂。而小的情節(jié)板塊則以人物和情節(jié)的流動,連帶著環(huán)境和場景不間斷地流轉。
導演對舞臺上人群的戲劇功能作了充分開掘。人群組成可流動的、有生命的環(huán)境元素,有時構成墻和柱子,形成舞臺隔斷,完成物理空間的轉換和人物心理的視角外化。有時若風與光的變幻,有時又能發(fā)聲,“說”出眾人的反應。雖穿插不斷,氣息一直在曲水流觴中貫通。視頻文化培養(yǎng)下成長起來的當代觀眾,能夠接受這種寓實轉換、流態(tài)動感的舞臺表達。目前,這個戲劇作品還存在諸多不足,它需要繼續(xù)打磨、日臻成熟。(作者:肖云儒為陜西省文聯副主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