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大數據殺熟”,最怕講不清
光明網評論員:近日,不同手機在同一時間搜索同一趟航班票價相差3倍,讓大數據會不會殺熟的爭議,再度引發(fā)關注。為此,有媒體記者深入采訪了包括消費者,在線旅游平臺、航空公司、代理商等行業(yè)內各環(huán)節(jié)的相關人士,試圖找到“大數據殺熟”的真相。
從媒體的此番調查看,所謂“大數據殺熟”,主要是與復雜的互聯(lián)網優(yōu)惠機制及“價格緩存”有關??陀^來說,這樣的解釋方向難言新鮮,也未必就是“大數據殺熟”疑云背后的全部真相。但這種深入多個相關環(huán)節(jié)內部的真相挖掘姿態(tài),以及相對通俗、細化的解釋,無疑是值得提倡的。
比如,從這則綜合報道中,很多人可能第一次知道,即便是航班經濟艙,也可能有很多不同價格的艙位。這就增加了同一時間段不同手機查詢到的機票價格有所差異的幾率。此外,“機票的價格是航空公司根據客座率實時變動的,售票平臺會按照一定的頻率刷新機票價格和庫存,刷新延遲也可能導致兩部手機上的價格有差異。在航司公布的實時報價基礎上,部分供應商能拿到一些更優(yōu)惠的資源,在搜索結果頁上一般會被優(yōu)先推薦”……這些解釋的可信度可能因人而異,但至少是有細節(jié)和邏輯支撐的,相比簡單拋出一個“答案”,顯然更能令人信任。
正如媒體在報道中給出的一個判斷:所有的平臺都表示自己并非刻意“大數據殺熟”,所有的定價都符合政府監(jiān)管規(guī)定,但是,各個平臺均無法說清其具體的機制究竟是什么,這使得最終反映在用戶端,就造成了類似“殺熟”的效果。這其實切中了問題的關鍵——不管“大數據殺熟”是否真的存在,消費者在現(xiàn)實中所感受到的客觀存在的價格差異,都應該是“可以說清楚的”;平臺及相關擁有“定價權”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上的主體,也有責任將相關情況向消費者講清楚。
的確,相對于線下的商品價格體系,很多線上商品和服務價格的形成,由于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參與主體更多,影響的因素更多,再加上價格調整更加便利,的確很容易給人以價格“混亂”的觀感。這種背景下,消費者的疑慮自然會增加。同時,相對于消費者,各類互聯(lián)網平臺代表的是一種“龐大”的力量,并且因為掌握了大量的數據資源,而天然具有了“定價權”的優(yōu)勢。這種強弱對比之下,若價格形成過程缺乏足夠的透明度和“原理”解釋,也難免放大消費者對于平臺的“有罪推定”。在很大程度上說,“大數據殺熟”是“弱勢”的消費者對于“強勢”的平臺的一種“合理的懷疑”。
中國移動互聯(lián)網發(fā)展到今天,就用戶習慣的培育和互聯(lián)網對于日常生活的“改造”程度來看,可以說是非常成功和徹底的。但是,正如“大數據殺熟”疑云的發(fā)酵所示,消費者或者說“用戶”對于平臺的信任明顯與它的發(fā)展規(guī)模是不匹配的。這種現(xiàn)象形成的原因比較復雜,原因之一就是平臺與用戶之間的“互動”明顯不足。
比如,大量的平臺對于商品和服務并沒有直接的“定價權”,而更多只是扮演著撮合交易的“媒介”作用。但這一點其實很多消費者并不清楚,對于價格差異現(xiàn)象,消費者往往會直接略過服務提供商、代理商等其他環(huán)節(jié),而把責任完全歸咎為平臺的“殺熟”。這樣的信息不對稱無疑提醒,平臺應該更加重視向消費者的“科普”,讓平臺的運行邏輯和機制更加透明化、社會化。這不僅有利于社會客觀看待“大數據殺熟”現(xiàn)象,對于平臺增進消費者在其他方面的信任度,也有著不可替代的積極意義。就現(xiàn)狀看,這些必要的互動和解釋工作,不該只依靠媒體的“追問”和調查,而更該有平臺的主動為之。
(轉載請注明來源“光明網”,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