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艾灸正當時 祛濕抗病補陽氣
郭靜
在《傷寒論》中,有這樣一段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因此,古人從農歷五月就開始驅毒避邪,療疾養(yǎng)生。在眾多祛毒風俗中,掛艾草一直傳承到現(xiàn)在。艾草在古代一直是藥用植物,中醫(yī)在此基礎上研究出艾灸。正確的艾灸應該如何做?有什么注意事項?
艾灸有冬病夏治之效
艾草入藥,有溫經(jīng)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治療虛寒性的婦科疾患尤佳,還可以治療寒凝血滯、經(jīng)絡痹阻所引起的寒濕痹痛、胃脘痛、腹痛等?,F(xiàn)代研究證明,艾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且能平喘、鎮(zhèn)咳及祛痰,因而能治慢性支氣管炎與哮喘。
由于艾草氣味芳香,性溫熱,具純陽之性,再加上容易燃燒,火力溫和,故為灸法的主要原料。作為艾草的常用方法,艾灸主要有3種功效。
溫經(jīng)散寒:治療寒凝血瘀、經(jīng)絡痹阻、氣血運行不暢所導致的關節(jié)疼痛、痛經(jīng)、月經(jīng)不調、胃脘痛、腹痛、泄瀉等。
扶陽固脫:臨床上可見中氣不足或是中氣下陷導致的遺尿、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
防病保?。赫{動機體的正氣使人精力充沛。根據(jù)冬病夏治的理論,對于一些冬季容易犯的疾病,像關節(jié)疼痛、胃痛、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等,可以在夏季進行艾灸。
此外,民間有艾草泡腳的方子,注意泡腳時間以15-30分鐘為宜,每2-3天泡一次即可,過多可能會引起頭暈不適。低血壓者、糖尿病患者不宜泡腳。
穴位施灸不超過一刻鐘為宜
艾灸不能包治百病。盲目艾灸,不僅不能起到治療和預防效果,甚至有可能加重病情。所以,我們需要在醫(yī)生指導下,根據(jù)個人體質、病情制定合適的艾灸方法,包括穴位、艾灸時間、頻次、艾灸部位的順序等,還要避免燙傷。
為了避免暗耗氣血、傷陰助火,艾灸建議自上而下: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陽經(jīng)后陰經(jīng),從陽引陰而無亢盛之弊;艾炷先小后大,壯數(shù)先少后多。如果是艾炷灸,每個穴位艾灸10-15分鐘,可根據(jù)體質和病情適當調整;如果是艾條灸,距離一般在2-3厘米,以施灸部位有溫熱感但又不引起灼痛為度。
一般而言,上午人體陽氣升發(fā),此時段進行艾灸屬于順勢而為,特別適合陽虛、氣虛體質的人,如怕冷、手足不溫、免疫力低、大便不成形等人群。
艾灸的療法也有一定限制。就使用人群而言,嬰幼兒、昏迷者、有感覺障礙者,以及腫瘤晚期、糖尿病、結核病、出血性腦血管疾病(急性期)患者不宜艾灸;就艾灸部位而言,皮膚有潰瘍處、孕婦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艾灸;就使用時的身體狀況而言,過饑、過飽、過勞、酒醉等不宜艾灸。
艾灸后,一些人會出現(xiàn)疲憊、頭暈、乏力、耳鳴等癥狀, 需要進行適當休息,避免受風。因在艾灸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流汗,建議事后適量飲溫熱水,水溫以60℃為宜,可促進排尿,幫助機體新陳代謝。
(作者:北京中醫(yī)醫(yī)院針灸/康復/神經(jīng)內科主任醫(yī)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