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得體的溝通是對彼此的尊重
網絡線上聊天時字斟句酌地修改聊天詞匯,把“好的”改為“好嘟”“好噠”,把“哈哈”增強為一連串的“哈哈哈哈哈”……這些操作在網上被稱為“文字討好癥”。這個概念最早產生于某脫口秀演員發(fā)布的一條動態(tài),引發(fā)許多人的共鳴。(見1月6日《中國青年報》)
線上聊天已經成為人際交流的常態(tài)。很多時候“文字討好”是一種無奈,即為了盡可能減少信息不對稱帶來的理解偏差甚至產生誤會的可能。
有調查顯示,信息傳遞的構成是7%的言語內容、38%語音語調、55%肢體語言。有社會學家認為,事物對個體社會行為的影響往往在于象征意義,而事物的象征意義源于個體與他人的互動。在線下場合,人際交流除了語言之外,還可以通過肢體動作、表情、腔調、語氣等來輔助,從而確保自己想要表達的信息被清晰、準確地傳播出去。而線上聊天時,一方不能直接感受到另一方的肢體語言、語音語調等“附加信息”“增值信息”,雙方只能通過有限的文字和符號來理解。但面對同樣的文字和符號,不同的人往往會有不同的認知和理解。為了更清晰、精準地表達自己的信息,人們不得不在文字和符號上進行修飾和包裝。就此而言,“文字討好”是互聯網溝通模式下的一種產物。對于這種互聯網社交方式,不必戴著有色眼鏡看待。
每個人都渴望被世界溫柔相待,在互聯網世界溝通交流時同樣如此?!拔淖钟懞谩敝辽賯鬟f出一種友善、利他的態(tài)度,與人為善也好,推己及人也罷,每個人都有情緒情感需要被他人尊重、認同。有時,通過線上聊天可以更便捷、高效地傳遞自己的觀點與訴求,同時避免一些線下溝通時可能出現的尷尬、不便。
人與人之間熟悉的程度不同。面對知根知底、互動頻繁的“強關系”,“文字討好”通常沒有多大必要;而面對一些平常接觸不多、聯系不頻繁的“弱關系”,必要的尊重和禮貌,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有助于讓自己更容易得到對方的接納與理解。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有效、得體的溝通,是對彼此情緒價值的尊重與回應。不管采取何種社交表達方式,既清晰精準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尊重對方的情緒情感,才是應有的模樣。
楊朝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