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中國“人造太陽”刷新世界紀錄
【科技前沿】
光明日報合肥4月13日電(記者常河、丁一鳴)12日21時,正在運行的世界首個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取得重大成果,成功實現403秒穩(wěn)態(tài)長脈沖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運行,刷新了此前101秒的世界紀錄。
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之所以能發(fā)光發(fā)熱,是因為內部的核聚變反應。長期以來,科學家希望通過可控核聚變反應,創(chuàng)造出一個“太陽”,從而獲得源源不絕的能源。位于安徽合肥科學島的EAST有著“人造太陽”之稱,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它擁有類似太陽的核聚變反應機制。但要造出能實用的“人造太陽”,需要上億攝氏度的等離子體、超過千秒的連續(xù)運行時間和1兆安的等離子體電流,難度極大。
“我們經過十幾年聚力攻關,歷經122254次實驗,終于實現了今天的突破!”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宋云濤激動地說。
經過持續(xù)艱難攻關,EAST大科學團隊解決了長時間尺度下的等離子體位形約束、高功率射頻波加熱與電流驅動、等離子體與壁相互作用、關鍵分布參數的實時診斷等系列前沿物理和技術集成問題,實現了403秒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運行。
宋云濤介紹,這次突破的主要意義在于“高約束模式”,完全驗證了EAST高參數長脈沖穩(wěn)態(tài)運行的能力,對探索未來聚變堆前沿物理問題,提升核聚變能源經濟性、可行性,加快實現聚變能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EAST性能不斷提升,裝置運行區(qū)間不斷擴展,取得了多項國際托卡馬克運行的重大標志性成果。EAST上有核心技術200多項、專利2000余項,匯聚“超高溫”“超低溫”“超高真空”“超強磁場”“超大電流”等尖端技術于一爐,共有上百萬個零部件協(xié)同工作。這次成功突破,離不開等離子體控制、加熱、壁處理、先進診斷等技術提升和內真空室改善。
EAST取得的系列重大創(chuàng)新成果,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運行和我國自主建設運行聚變堆提供了重要的實驗基礎。目前,下一代“人造太陽”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已完成工程設計,未來瞄準建設世界首個聚變示范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