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牙前牙膏要不要蘸水?先吃早飯還是先刷牙?一文讀懂
牙齒出現(xiàn)了蛀牙,如果不重視,等到細菌侵蝕到牙神經(jīng),要命的牙疼就開始了。為了避免蛀牙,同時也為了維持良好的個人形象,通過刷牙來清潔牙齒和口腔成了我們每天必不可少的活動。
說起刷牙的習慣,讓我們先來做個小調(diào)查,你刷牙前會先給牙膏蘸水嗎?
1
蘸水還是不蘸水?
其實牙膏里本來就有“水”
關于牙膏是否要蘸水的問題,網(wǎng)友曾分成“蘸水派”和“不蘸水派”。
但實際上,水是牙膏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占牙膏的15%~50%。除了水,牙膏中還有摩擦劑(占比25%~60%)和保濕劑(占比20%~60%)。
不過牙膏中的水并不是普通的水,而是蒸餾水、去離子水。它的作用是為了“凝聚”摩擦劑顆粒,以及緩沖摩擦劑顆粒與牙齒之間的摩擦。
2
使用功效牙膏
可以蘸水嗎?
很多說法都認為美白牙膏、脫敏牙膏會因為蘸水而失效,真的是這樣嗎?
美白牙膏的美白途徑之一是用過氧化物漂白牙齒,因為過氧化氫不穩(wěn)定,所以美白牙膏中并不一定直接添加過氧化氫,而可能采用過氧化鈣等過氧化物。過氧化鈣遇水才能分解出能夠最終發(fā)揮效用的過氧化氫。
脫敏牙膏的脫敏途徑之一是利用藥物中的鉀離子使痛覺神經(jīng)麻木,其功效成分以可溶性鉀鹽為主。而可溶性鉀鹽遇水才能解離出鉀離子。
同理,含氟牙膏中的氟化物也必須是氟化鈉等可溶性氟化物。也正因如此,在氟化鈉牙膏的配方中,摩擦劑通常要采用水合硅石而非碳酸鈣,就是為了避免因氟化鈉與碳酸鈣反應生成不溶性氟化鈣而使氟離子失效。
綜上所述,一些功效牙膏不僅不怕水,而且需要水的配合才能發(fā)揮作用。
不過,人體的口腔每天會分泌約1.5升唾液,口腔環(huán)境已經(jīng)足夠濕潤,并不需要額外蘸水,就算蘸水也不會對清潔效果產(chǎn)生什么影響,而且蘸水時還容易不小心把牙膏掉進水杯里。 因此,刷牙前蘸不蘸水是無關緊要的,但如果唾液分泌異常,或者牙膏膏體相對黏稠,可能蘸水才是更合適的選擇。
3
早上先吃飯還是先刷牙?
關于刷牙的時機有沒有說法呢?我們應該在飯前刷牙,還是飯后刷牙呢?
飯前刷牙或飯后刷牙的依據(jù)首先是口腔是否健康。
口腔健康意味口腔菌群與口腔器官的關系處于平衡狀態(tài)。此時,飯前刷牙或飯后刷牙均無傷大雅。飯前刷牙的好處在于能夠清新口氣,使就餐的感覺更好。
而口腔不健康則意味口腔菌群與宿主的關系處于失衡狀態(tài)。此時,飯前刷牙或飯后刷牙要視口腔疾病情況而定。
1.蛀牙
蛀牙的致病因素不僅有細菌(致齲菌),而且包括食物(可發(fā)酵碳水化合物)、宿主和時間,這四大因素必須同時作用才會引發(fā)蛀牙。
口腔細菌不僅數(shù)量龐大,而且生長速度快,很顯然刷牙后很快就會卷土重來。
于是飯前刷牙就意味,飯后不僅食物殘渣將持續(xù)存在,而且口腔細菌也會繼續(xù)發(fā)揮作用,因此直至下次刷牙前,口腔細菌和食物殘渣仍有較多接觸機會,因此仍可能產(chǎn)生酸性物質(zhì),從而腐蝕牙齒;
而飯后刷牙則意味,即使口腔細菌在刷牙后不久仍然可以繼續(xù)發(fā)揮作用,但由于食物殘渣已經(jīng)被大范圍清除,因此直至下一餐前細菌都是“孤掌難鳴”。飯后刷牙更有利于降低酸性物質(zhì)產(chǎn)生的可能性。
由此可見,從防蛀角度看,飯后刷牙比較科學。
2.牙周炎
牙周炎的致病因素雖然比蛀牙更復雜,但僅有細菌(牙周致病菌)是使動因素(決定性因素),其他均為促進因素。由此可見,牙周炎與食物關系并不密切。所以從預防牙周炎的角度看,無論飯前刷牙還是飯后刷牙,只要能做到一天兩次的有效刷牙,都可以保證一定時間內(nèi)控制牙菌斑的效果,對防病治病都有意義。但鑒于牙周致病菌對全身健康可能產(chǎn)生諸多不利影響,飯前刷牙似乎更為妥當。
由此可見,對于口腔健康的個體而言,飯前刷牙與飯后差別不大;對于蛀牙易感者而言,飯后刷牙更有利于防蛀;而對于牙周炎患者而言,飯前刷牙似乎更有利于全身疾病預防和控制。
4
牙刷炸毛了
還能再用嗎?
答案是沒法用了。呈現(xiàn)這種狀態(tài)的牙刷,大多是刷牙時用力不當,炸毛的牙刷很容易滋生大量細菌,而且也很難有效清潔牙齒,繼續(xù)使用很有可能導致口腔細菌滋生和引發(fā)口腔問題,務必及時更換。
防止牙刷炸毛的有效方法是使用正確的刷牙手法,如巴氏刷牙法,同時力度要適中,“大力出奇跡”用在刷牙上是行不通的,這很有可能會挫傷牙齦或刮傷牙床,導致牙齦發(fā)炎。刷牙前可以先用牙線清潔牙縫,刷牙時應選用小頭且刷毛軟硬適中的牙刷。另外牙刷最好三個月一換,以保證清潔。
牙齒一旦出了問題,破壞的就不僅僅是牙齒本身,牙齒帶來的疼痛、生活質(zhì)量的下降讓人頭疼,為了避免這一情況的發(fā)生,各位小伙伴一定要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減少口腔問題,同時也要意識到,預防永遠比事后補救有效。
來源:科普中國(ID:Science_China)、數(shù)字北京科學中心
監(jiān)制:牟彥秋 陳璟春
校對:張玲琳 嚴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