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與善、知識與道德、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不可偏廢,一個人只有成人才能成材,只有立心立德才能立功立言
9月開學季,不少師長的開學寄語,引人深思。在清華,教授期望“行囊里裝著謙虛、好學和堅韌不拔”;在復旦,學長矚望“有所學,有所成,有所愛,不做‘空心人’”;在南開,校長講述“大學是一個鑄造靈魂,樹立信仰的地方”。開學寄語精彩紛呈,其中有一個共同點,都強調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
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為先,修身為本,這是人才成長的基本邏輯。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加強品德修養(yǎng)上下功夫”,把“品德修養(yǎng)”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基本素質?!暗轮求w美勞”全面發(fā)展,“德”是擺在第一位的,這就需要教育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踏踏實實修好品德,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
教育不僅要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更要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換句話說,教育不僅要傳遞給學生專業(yè)知識,更要塑造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價值追求和精神品格?!暗抡撸胖畮浺病?,專業(yè)知識往往具有工具理性的一面,如果一個人不能用正確的價值觀來引導知識的運用,則可能適得其反。蔡元培就曾指出德育缺失的后果:“德育實為完全人格之本,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fā)達,適足助其為惡,無益也”。何況,加強品德修養(yǎng),既有個人品德,也有社會公德、熱愛祖國和人民的大德??梢哉f,德育既是學生入學的第一課,也是學生離校前的最后一課,是需要終身修煉的心靈成長與價值養(yǎng)成。
愛因斯坦說過,“用專業(yè)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產(chǎn)生熱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鮮明的辨別力”。沒有這種道德上的辨別力,就可能對同學、對師長、對社會缺少關懷,也可能越出行為的邊界?,F(xiàn)實中,論文抄襲等現(xiàn)象屢禁不止,違法“校園貸”瞄準一些學生的“奢生活”,這些問題固然有各方面的原因,但品德修養(yǎng)欠缺、道德辨別力弱化難辭其咎。事實上,真與善、知識與道德、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不可偏廢,一個人只有成人才能成材,只有立心立德才能立功立言。
然而,對于有思想、有個性、有見識的當代青年,德育決不能是凌空蹈虛、陳舊迂腐,而是既要立意高遠,又要立足平實。從擠綠皮火車幾十小時去上學到行李靠快遞的“空手到”,從背上包著鐵飯盒的鋪蓋卷兒到手中一刻也放不下的手機,這是品德教育必然要面對的時代場景變化。如何讓學生學會感恩、學會助人、學會謙讓、學會寬容、學會自省、學會自律,一樣的問題,恐怕也需要與時俱進的回答。古人的道德實踐路徑,是從修身、齊家而治國、平天下。今天,同樣需要從做好小事、管好小節(jié)起步,通過落細落小落實的無聲教育,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以品德潤身、有公德善心、用大德鑄魂。
應該說,今天,我們加強品德教育,已經(jīng)有了更豐富的資源、更先進的手段。比如,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直播、短視頻等形式,可以更好地讓傳統(tǒng)文化“活”起來,做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這一固本鑄魂的基礎工程。比如,以實踐調研、志愿服務等方式,讓學生走進社會、走進基層,感受時代脈動、思考社會問題,培養(yǎng)責任心、公益心。加強品德修養(yǎng)的目標是一致的,但方法可以多種多樣,最根本的就是要填上溝通的“代溝”、學會對話的“語言”,找到與當代青年的共鳴點,以生動的案例、感人的故事、親身的體驗,讓學校真正成為化育為人的天地,而不僅僅是教授技能、發(fā)放文憑的場所。
曾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您在哪所學校學到了最重要的東西?”他回答:“在幼兒園,我學了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做錯事要道歉”,“從根本上說,這是一生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從小事、小節(jié)開始,讓品德修養(yǎng)潤物無聲地進入學生心田,就能讓他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為整個人生打下向好向上的價值基礎。
-
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 [詳細] -
人民觀點:以理想信念塑造挺拔靈魂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詳細] -
人民日報社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詳細]